人生失意的诗句古诗词_道尽人生无奈的诗句
关于孟浩然,有这样一个相当著名且流传很广的故事,说:
王维任右拾遗时,在宫中办公,有一天,他私自邀请了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在官署中聚会,巧得很,正逢唐玄宗来视察工作,不得已,王维将孟浩然藏到了床底下。但是,王维这个人,着实是个老实人,工作汇报完毕,竟然主动给玄宗皇帝坦白了这件事。
唐玄宗听过孟浩然的诗名,对他也颇感兴趣,这件小事便一笑了之,并且让孟浩然出来相见,孟浩然仙风道骨,一见之下,印象不错,于是便想让孟浩然吟诗一首,这明显是给孟浩然机会,让他施展才华,以便提拔一下,可是,孟浩然竟然鬼迷心窍一般,吟了一首不该吟的诗,其中有一句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诗的确是好诗,但是唐玄宗听完却脸色不快,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你自己隐居不愿意做官,我什么时候弃你了?你这人,怎么好好的污蔑我?说完这话,唐玄宗便拂袖离开,只留下孟浩然在风中凌乱。
这件事太有名了,甚至被写入官方正史《新唐书》中,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这件事其实是杜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时间和官职对不上,王维在开元二十三年左右才起用为右拾遗,不可能在开元十六年举荐孟浩然;其次,这件事的举荐人,有多个版本,除了王维之外,还有张说、李白等版本,着实有点不靠谱;再次,这件事最早出现在五代时的随笔《唐摭言》中,其中说是张说举荐的孟浩然,但张说曾主编过《玄宗实录》,如果真是他,不可能不记载这件事。
由此可见,孟浩然被唐玄宗嫌弃这件事,很有可能是假的,但孟浩然曾多次来到长安求仕不中,却是真的,这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几乎可以说是他的真实写照。虽然故事可能是假的,但也足见后人对这首诗的推崇,不然为什么要孟浩然在展示才气的时候,吟诵这首诗呢?
孟浩然的这首《岁暮归南山》写于开元十六年前后,当时,四十岁的孟浩然,来到长安应科举不第,心情颇为苦闷,孟浩然当时诗名满天下,王维、张九龄等朝廷大臣对他均颇为欣赏,这样的结果无疑对他打击很大,在这种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看起来是自责和自弃,实则充满了怀才不遇的苦闷,这与他其他的山水田园诗,是有着根本不同的。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开头以“北阙休上书”起笔,实则却有上书的情怀,只不过,科举失败后,他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太过天真了,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如愿,这种失望,是任何怀才不遇者都有的,所以诗人接着说“南山归敝庐”,这实在是失意以后的无可奈何,要知道,诗人既然选择来到长安,必然是想出仕的,可现在遭到失败,再有去隐居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诗人这里,表现出了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情。
接着便是在上面故事中,被唐玄宗嫌弃的那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所谓“不才”,既是诗人的谦虚之词,也有一种才子不被识别的无奈,而不识人才的,正是诗人口中的“明主”,如此一来,这个“主”就未必“明”了,颇有微词的埋怨和讽刺,才是故事中唐玄宗生气的原因。而后一句,是以进为退,说自己因为“多病”而被故人疏远,这是一种无人举荐的悲哀,也是一种世态炎凉的怨怼。
诗人想到此处,便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忙忙碌碌,头发在不知不觉中斑白了,一年又一年,过得真快啊!“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古代才子,怀济世之才,却缕缕不能如愿,这种岁月蹉跎的感慨,确实让人不甘,孟浩然这里,无疑也体会到了这种滋味。
也因为体会到了这无穷的凄凉滋味,所以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思绪萦绕、焦虑非常,诗人以景结情,用了一个“虚”字做结尾,大有双关之意,庭院、静夜之空虚,仕途、心情的空虚,既是写景又是言情,落寞的心情和空寂的月夜,折磨着诗人久久不能入睡,也让诗中充满了余味。
孟浩然这首诗,看起来语言朴素简单,但是意蕴丰富,可以说将诗人落第后那种怀才不遇、归隐还是出仕的复杂心情,描绘地淋漓尽致,其悠远浑厚的韵味,也令人回味无穷,因此清人冯舒说,孟浩然的这首诗,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可算得孟浩然的知音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