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登玄武山翻译_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古诗朗诵
1.赏菊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赏菊相传起源于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言“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亦写过不少与菊花有关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秋菊有佳色”等。自梁朝萧统推崇陶渊明起,后世对陶渊明“隐逸之风”日益推崇,菊花也成了“花之隐逸者”而为文人雅士所推崇。菊花盛于秋季,故而在重阳佳节,与三两诗友赏菊赋诗逐渐成为重阳节一项重要的习俗。
2.饮菊花酒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造而成,在古代被视为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这一习俗的起源说法不一,其中较有名的依然与陶渊明有关。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元卢挚的散曲《沉醉东风·重阳》中的“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就用了这个典故。
3.插茱萸,簪菊花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茱萸在古代被视为辟邪物品,有外号辟邪翁,而这又与重阳节的起源之一有关。相传东汉时期在汝河地区出现了一个传播瘟疫的瘟魔,害死了很多人。一个名为桓景的青年自告奋勇去寻找除魔方法,得遇仙人,仙人教他除魔方法,并赠予他茱萸与菊花酒。桓景回到家乡,让亲友插茱萸,饮菊花酒,酒可防瘟疫,茱萸则让瘟魔不敢近身。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瘟魔来到,桓景与之搏斗,最终将它杀死。此后,茱萸就成了重阳辟邪之宝物,宋代宋祁的诗句“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虽为调侃,但也可证插茱萸辟邪是古代重阳习俗。
相比而言,重阳簪菊花虽然没有插茱萸那样传奇的故事,但也是重阳节一项重要习俗。古代女子本就爱簪花,而重阳时节,菊花开遍,爱美之人怎能忍住不折一朵簪于发间?或许还要问问夫君“吾与花孰美”。到了宋代,统治者将赐花当作一种荣誉与恩宠,簪花之风亦在民间盛行。苏轼就曾写自己簪花的趣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当然,因为重阳节逢双九,与“久”谐音,重阳簪菊也有了祈求长寿之意。
4.登高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登高是重阳节的又一重要习俗,重阳节也因此被称为“登高节”。重阳登高有辟邪、祈福之说,除去这些寓意外,重阳时节秋高气爽,登高寻秋实为一则雅趣。然而,古代游子于佳节登高,怀人思乡,不免悲从中来。故而重阳登高之作常有悲音,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其余如王勃的“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李煜的“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朱萸香坠”也都可会古人登高之意。
古人多雅趣,一个重阳节便有诸多寓意丰富而风雅的习俗,今日之我们虽则忙碌,也不妨采撷一二,为佳节添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