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原文赏析_经典古诗鉴赏
常建,唐代诗人,河北邢台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但由于生性耿直,不愿和光同尘,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堕落,随挂冠而去,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他一生沉沦失意,交游无显贵,仅仅与王昌龄交往相对密切,有诗作酬赠。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在盛唐诗人里,常建的诗多不被后人注意,现在流传下来的诗也不多。但据历史记载,至少在山水诗这方面,盛唐是有“王孟储常”并称的说法的,可见,常建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是有相抗衡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水平的。其代表作主要有《塞下曲》、《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岭猿》、《送李大都护》等。
今天复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漫步走进这古老的破山寺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高山处的树林。小路弯弯,竹林掩映,一直通向幽静深处。禅房肃穆,前前后后,花木繁茂,缤纷森然。山光明媚,使得鸟儿更加欢悦。潭水清澈,倒影如画,临潭照影,令人神爽心静,欲念全消。此时此刻,各种声音都沉默静寂下来了,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题壁诗,描绘了一幅景色迷人、幽深寂静的画面,抒发了常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炼,“意境”精绝,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具有很好的美感享受,是唐诗中独具一格的山水名篇。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两个著名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整首诗始终突出了一个“静”字,从幽静的景物,到宁静的心境,诗人在静中感悟,在静中升华,从俗世的烦忧中解脱出来,走向平和与豁达。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应有所感悟。世事沧桑,无论忙与不忙,都要经常抽出时间,经常静下心来,去观一场花事,去赏一场风月,不为消遣,不为风雅,不为诗意,不为禅定,只为将日子过得简单一些,把颜色还给岁月,让自己保有一份纯真。
2024年2月12号晚
二、《省试湘灵鼓瑟》“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唐朝大历时期的一个诗歌群体,他们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以前介绍过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今天介绍一下同样是“大历十才子”的钱起。钱起,今浙江湖州人。唐玄宗天宝十年参加科举考试,如有神助地创作了一首《省试湘灵鼓瑟》,成功登科及第,并一举成名,可惜只担任了一个叫校书郎的小官。四年后,他被派到蓝田县担任县尉,也就是负责治安的官吏。不久,就赶上了安史之乱,县尉当了八年,一直无法升迁,头发都愁白了。其诗技巧纯熟,风格清奇。他与刘长卿并称“钱刘”,与郎士元并称“钱郎”。
今天复习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原文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的大意是:人世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常常听说,尧帝的女儿,也就是舜帝的妻子,她被封为湘水神灵。而且,她擅于弹奏一种名为“云和”的古瑟。河神冯夷不懂瑟声中的悲凉,听到乐曲,开心得翩然起舞。但是,像屈原、贾谊等楚地忠义之士的魂魄,却闻瑟而伤心,不忍卒听。袅袅曲声,哀婉深沉,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清音嘹亮,响遏行云,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优美的乐曲飘到了苍梧之野,九嶷山舜帝的墓旁。舜帝的魂魄听到爱妻鼓瑟的声音,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禁不住赶到湘水的上空,侧耳倾听,重温他们往日的旧情。清音传到了屈原投水的汨罗河,河岸上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露出更多的芬芳。乐声随着流水,回荡在辽阔的湘江水面上空,以及湘江的两岸。最后,乐声化作一股悲风,拂过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湘灵早已不知所踪。烟气消散,湘江的尽头,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这首诗诗题“湘灵鼓瑟”,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不已,而投湘水殉情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钱起紧紧围绕“湘灵鼓瑟”这一命题,用典颇多,想象丰富,极力渲染湘灵瑟声的悲怆,充分展示了其高超的诗作技巧,在会试考场上写了一首“试帖诗”,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并一举夺魁。后来这一首诗成为历代科考场上诗作的范本,走红了一千二百余年。这首诗最为出彩的就是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画面唯美,意境高远,意味悠长,言虽尽,而意未尽,带给人们无限的幽思和遐想,可谓千古绝唱。
2024年2月13号晚
三、《渔歌子》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安徽省祁门县人,祖籍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就得到太子李亨器重,曾和舅舅李泌献计于唐肃宗,大败安禄山,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但在父母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有感于宦海浮沉和人生无常,遂辞官归隐,浪迹江湖,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42岁那年,张志和应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今天复习张志和的《渔歌子》,原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的大意是:浙江湖州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或高或低,盘旋上下,飞来飞去。时值桃花汛期,江水在不停地流淌,上面漂浮着鲜艳而饱满的桃花,肥美的鳜鱼伴着桃花欢快地畅游。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竹制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他迎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依然故我地垂钓。他沉迷于眼前美丽的春景,就算下了雨,都不回家。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唐代宗大历七年,颜真卿时任湖州刺史,受其邀请,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访。二人一同出游,恰好赶上暮春季节,春光尚好,白鹭翻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美,两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文人墨客,面对大好春光,不禁兴致盎然,即兴唱和。这首词便是其中的唱和之一。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情景,有春水碧于天,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鹭自在飞,有鳜鱼逐流水,有明丽秀朗的山光水色,有怡然自得的渔翁形象,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画卷,简直就是人间仙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既体现了张志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力,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超脱的人生意趣和生活追求。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词坛绝响。
据资料介绍,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个词牌名——《渔歌子》,最早就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是首创。历史上作此调者甚众,除欧阳炯、李煜等,连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亦有《渔父词》十八首。只是在众多《渔歌子》中,以张志和的《渔歌子》最为著名,连苏东坡和黄庭坚也纷纷效仿,但与该词相比,都差了些韵味,失了些颜色。
历史上,尤其是古代史,每个文人心中,都坐着一个钓一竿风月的渔父,都有在烟波浩渺之中泛舟的梦想。古代文人,从来就存在着两面性,做两手打算。始终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得意之时希望居庙堂之高,失意之时则向往江湖之远。做自由快乐的渔父,也算是文人的一种理想。
2024年4月17号
四、《月夜》刘方平,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今河南洛阳人。据资料记载,刘方平是当时名噪一时的美男子,才华横溢,才貌双全。妻子出身书香门第,有些才华,年轻时,生活还算幸福,随后,他热衷于四处游玩,其妻不甘寂寞,生活出轨,以至于私会期间冻死雪中。他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终生未仕。他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手法甚是高妙。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性较弱,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代表作《采莲曲》、《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今天复习刘方平的《月夜》,原文如下: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的大意:初春的夜晚,夜深人静。月亮渐渐西沉,院落里,一半映照在月光中,一半隐藏在暗影里。横斜的北斗星,倾斜的南斗星,高挂在天际,不知不觉间,眼看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出人意料地,忽然间,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刚从冬眠醒来的小虫,第一次发出清脆的叫声,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刘方平这首《月夜》,构思新颖独特,他不从入目可及的桃红柳绿入手,而是独辟蹊径,从恬谧的春夜着笔,通过对“月色”、“星辰”、“春气”、“虫声”的描绘,寥寥几笔,简单明快,以一颗纯净的心灵,细致入微地,全身心地感知自然界初春时节的细微变化。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与“一叶知秋”相媲美。他写月色,也写春天,有静谧的夜色,也有萌动的生命,自然流畅,春意盎然,洋溢着他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总的来说,《月夜》自然流畅,生趣横溢,短短4句二十八个字,美到了心坎里。与此同时,刘方平这个名字,也就被我们记在了心里。
2024年2月9号晚
五、《赏春》对于罗邺,我并不熟悉,为此,专门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过,关于他的生平记载也不是很多。罗邺是浙江余杭人,他的父亲是当时的盐铁吏,据说,当时罗家家资丰厚,富甲一方,而最主要的是罗邺很有文学天赋。罗邺,是晚唐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而我们所熟悉的一些诗人都有一个雅号,例如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罗邺则被后世称为“诗虎”。因为他和另外两个罗姓名人罗隐、罗虬不仅都是浙江人,而且他们同时去应举,再则他们在诗歌方面的名声相近,所以被称为“江东三罗”。这里多说一句,“江东三罗”中的罗隐,有一千古名句:“今朝有酒今朝醉”。而罗邺又被后人称为“江东三罗”之首,可见其并非籍籍无名之辈。罗邺的代表作品有《早发》、《赏春》、《春风》、《汴河》、《水帘》等。
今天复习罗邺的《赏春》,原文如下:
芳草和烟暖更青,
闲门要路一时生。
年年点检人间事,
唯有春风不世情。
这首诗的大意是:春天悄无声息的走来,天气也越来越暖和,绿草青青,芳草如烟,一派生机盎然。这些小草,无论是生长在豪门要路,还是平常百姓人家,都一样的沐浴春风而得到生长,一片欣欣向荣。每年春天的时候,春风都会来到这里,逐个查点人间万事,所到之处,草绿花开,对谁都是一视同仁的!在春风的身上,看不到任何的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
罗邺的这首《赏春》,在浩若烟海的唐诗作品中,它的光芒并非是最璀璨的,所以,也就被时代湮没了,很多人对这首诗及其作者都不是很了解。但是,当我们真正把这首诗读进去的时候,却发现,这首诗有它独特的魅力。表面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实际上,这首诗就是一首讽喻诗,以春风作为对比,来讽刺世间炎凉,来讽刺人间冷暖。这首诗最出色的一句,当属“唯有春风不世情”,意思是只有春风不像尘世中的俗人一般庸俗,显然带有了特定的批判意味。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注定要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譬如:金钱、地位、官位、学识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彼此之间的交情。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世俗观念更是甚嚣尘上。就个人而言,既脱不了俗,也不想就此做一俗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避世,听风,望云,观月,赏花,静心,养性。
2024年元月23号晚
六、《金陵晚望》高蟾,晚唐诗人,今河北沧州人,出身贫寒,累举不第,参加科举,一连考了十次,才好不容易考中。他在乱世中颠沛流离,性格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相比较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来说,他算是比较冷门的诗人。仅凭流传下来的三十几首诗篇,就在《全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的《金陵晚望》,却历来为人所称道,堪称晚唐登高诗的代表作。另外,他还写有名句“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今天复习高蟾的《金陵晚望》,原文如下: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首诗的大意是: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油然而生,涌上心头。曾经,登高与浮云为伴,暮色沉沉,群山远黛,一片翠绿苍劲。还曾陪伴着夕阳缓缓落下,落日余晖中,传来秋天的虫鸣声、鸟叫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一切又即将归于漫漫的长夜,再美好的世间万物,终究归于寂静寒冷。人世间,无论是多么出色非凡的画师,无论他有多么高超绝伦的画技,任凭谁都画不出诗人的这份伤心,这份对天下安危的忧愤苦恼、对曲折命运伤心绝望的凄凉心境。
这首诗,短短的二十八字,一半是叹息,一半是感伤。最著名的莫过于结尾两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通过登高望远,看到落日下的六朝古都金陵,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而且,因为不合群,因为执著于一身文人风骨,他高冷寂寞,没有知己好友,也没有知心爱人,他伤心和绝望的模样,也从不愿意让人目睹,只有自己默默承受。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其实呢,无论男男女女,都不可避免地有伤心难过的时候,所以,千百年来,这两句诗引起无数饮食男女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千古绝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