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大全 > 桃花源记意思概括_桃花源记内容概括简短

桃花源记意思概括_桃花源记内容概括简短

句子大全2024年11月24日浏览次数:

说起陶渊明,都知道他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他曾经一贫如洗,却每日饮酒,自得其乐;

他三次辞官不做,情愿安安静静做个农夫,“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动荡黑暗的社会之外,寻找一份内心的清净;

他是一个破落的士族,在某一天睡醒的午后,他小斟薄酒,慢慢品味,之后放下酒杯,写了一篇惊世之作《桃花源记》。

起初,这个桃源世界是陶渊明是写给自己的,结果后人也对此深深迷恋,成了那么多人的精神家园。

到了唐代,王维还曾经写过一首诗《桃源行》,“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足见喜爱之深。

这篇短短的小文,成了历代文人心中的理想世界,不管是隔了多少代。

那么,那个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为什么不管制度与理念如何变化,不同时代都会被它吸引呢?

01安居乐业的农耕社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描绘出桃花源人的安居乐业的状态。

在封建社会,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便是土地。没有土地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要交巨额的地租。

东晋社会动乱,没几年换一朝,战乱四起,民无宁日。

有的年份收成不好,辛苦一年,把收成全部上交给地主和国家,还要欠一笔债。于是不得不流离失所。

而桃花源中的人,不仅有土地,还是平坦开阔的土地,一看就是上好的良田,而“美池”则表明水利灌溉条件很好,“桑竹”其中桑树与养蚕有关。

有田有水,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与外界相比,已是人间天堂。男人种田,女人纺织,这不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美好生活吗?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人处于水深火热中,就这一份安定,已让人羡慕不已。曹操曾写诗描绘他征战途中所见的情景,白骨遍野,百姓易子而食,惨不忍睹。

而在魏晋南北朝乱世之后,每一个王朝的更迭,都难免血雨腥风,无论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都难免身不由己卷入战事,都难免筋疲力尽。

这时候,当他们向往一份心灵的安闲与清净时,更会强烈地向往陶渊明的这个桃花源。间歇性的战争,造成对桃花源间歇性的剧烈向往。

而且即使是在太平年代,也不缺乏怀才不遇而归隐田园的人,到一个没有勾心斗角、环境优美的世界,桃花源自然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

02生活富裕的小康社会

相比于东晋百姓的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桃花源的人真是生活在小康社会。单单是招待客人,就是“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

这一方面与他们的热情好客有关,而另一方面,也与生活的富裕程度有关。

一个渔人,偶尔做客,不久会离开,没有任何交情,都会用酒肉招待,可见他们平日的生活也很富足。

陆游在《游山西村》里曾经写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说的是丰年留客才可以有酒有肉,那么桃花源中的人一定是常常遇到丰年的。

他们自秦汉以来,多到这里,目的是“避秦时乱”,那么言外之意,这里一定是没有战乱的。

在封建社会,不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时常有战乱发生,不是国家内部动荡,就是与外敌、边疆的战争。

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战争更是频繁,而这里没有战争,对百姓来说,不难想到意味着什么。

魏晋的文人,不乏不知不觉就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中的。他们不如政治,本来是践行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处世原则,不想却稀里糊涂送了命。

比如蔡邕,他本来是感激董卓对自己的提携的知遇之恩,在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死后,便跑去哭董卓。

但董卓可不这么想,他认为,我杀了董卓,你跑去哭,这不明摆着给我添堵吗?所以顺手把蔡邕也杀了。

蔡邕一代文豪,就这么死了。

南朝几十年一代皇帝,中间不知道又多少斗争,一个初入仕途的文人怕是在自己的职位上还没暖热,就送命了。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政治上无法施展才华时,回归自己的内心便是文人常常做出的选择。

战乱会停止,但是文人的不得志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历朝都有,所以陶渊明最不缺的就是这些隔代知音。

因此当一个人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时候,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的小康社会,便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因此,安居乐业不仅一直是农业社会百姓生活的最高理想,而且生活稳定,不受干扰,也是文人的生活理想。

当文人在朝堂退居下来之后,他们内心的浪漫情怀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他们喜欢在静中求动,喜欢在稳定的基础上让自己的人生情趣飞扬。

诗酒风流,游山玩水,亲近自然,感悟生命,与稳定与富足密不可分。比在朝堂之上周旋于各种关系要舒服得多。

躲在一个这样的世界里,抬头看日出日落,低头看繁花野草,捧一本书,处处是隔代知音,如此体味自然乐趣、生命悠闲,有什么不好呢?

03民风淳朴的大同社会

在儒家的大同世界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一派和乐的幸福景象。

而在桃花源中,老人与小孩也很快乐,文中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来概括。

一个社会百姓生活是不是幸福,不是以强者又多少钱来衡量,而是看弱者的生活质量。

因为他们没有多少劳动能力,如果连他们都活得很幸福,那么这个社会能劳动的人一定就会更幸福。

桃花源中只提老人与小孩两类人群,却暗示也一个大同世界的美好景象。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里没有弱肉强食,没有尔虞我诈,这正是那些落魄文人安放心灵的地方。

文人之所以落魄,多半不是因为因为自己没有才华,而是拍马屁的技能没跟上,结果被人算计。

文人骨子里都或多或少有春秋时期传承下来的士林精神,即不仅仅是责任担当,也是人格独立的精神,不喜欢点头哈腰、依附权贵。

这种人在政治环境中难免会遭遇挫折。

在遭遇挫折之后,桃花源这样的民风淳朴的世界,就是他们最理想的生活世界。毕竟这里连一个素不相识的外人,都是那么热情的。

总而言之,桃花源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民风淳朴,对于落魄文人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历史上不缺的就是这样的郁郁不得志者,所以桃花源一直被人称颂,被人向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