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传原文及译文_高士传陆通传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政权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刘道邻)次子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一本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品藻第九(下)【原文】
61.孙兴公、许玄度皆一时名流。或许重许高情,则鄙孙秽行;或爱孙才藻,而无取于许。
【翻译】
孙绰、许询都是一时名流。有人看重许询的志趣高远,就鄙视孙绰的污秽下作行径;有人喜欢孙绰的才华,就认为许询并无可取之处。
【点评】
孙绰虽然有文采,不过私人生活似乎不太检点,所以也常常成为士族中被蔑视的对象之一,看《轻诋篇》就可以深刻体会到他被各方名士所鄙夷。
【原文】
62.郗嘉宾道谢公子:“造膝①虽不深彻,而缠绵纶至②。”又曰:“右军诣③嘉宾。”嘉宾闻之云:“不得称诣,政得谓之朋耳。”谢公子以嘉宾之言为得。
【注释】
①坐膝:原指促膝而谈,这里指交谈、谈论。
②缠绵:原指情谊深厚,此处指思考周密。纶至:思路清晰,井井有条。
③诣:拜见。此处引申为“应尊敬(不如……)”。
【翻译】
郗超评价谢安:“清谈的内容虽然不是很深刻透彻,可是感情真挚缠绵。”有人说:“王羲之比郗超差一点。”郗超听后说:“不能说他比我差,只能说我们两人不相上下罢了。”谢安认为郗超的话不错。
【原文】
63.庾道季云:“思理伦和,吾愧康伯;志力强正,无愧文度。自此以还,吾皆拜之。”
【翻译】
庾龢说:“要论思路条理,我自愧不如韩伯;要论志气强硬正直,我自愧不如王坦之。除此以外的人,我都自信胜过他们百倍。”
【原文】
64.王僧恩①轻林公,蓝田曰:“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
【注释】
①王僧恩:王袆之的小名,是王蓝田(王述)的二儿子。
【翻译】
王袆之轻视支道林,王述就告诉他:“不要学你哥哥,你哥哥本来比不上他。”
【点评】
王述的长子王坦之素来就轻视支道林,但王述觉得支道林的见解知识比王坦之厉害多了,所以看到另一个儿子王袆之也轻视支道林,让他不要学哥哥。
【原文】
65.简文问孙兴公:“袁羊何似?”答曰:“不知者不负其才,知之者无取其体。”
【翻译】
简文帝问孙绰:“袁乔如何?”孙绰回答:“不清楚的人不会感受不到他的才能,了解他的人不会认同他的德行。”
【点评】
简而言之,有才无德。
【原文】
66.蔡叔子①云:“韩康伯虽无骨干,然亦肤立。”
【注释】
①蔡叔子:蔡系,字子叔(此处误为叔子)。
【翻译】
蔡系说:“韩伯虽然肥得好像没有骨头,但靠肌肤也能站得住。”
【点评】
据说韩伯很胖,胖得都看不到骨架。
【原文】
67.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谢曰:“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舋舋论辩,恐殷欲制支。”
【翻译】
郗超问谢安:“支道林的清谈比起嵇康如何?”谢安说:“嵇康要不停追赶,才能赶得上啊。”郗超又问:“殷浩比起支道林如何?”谢安说:“在超凡脱俗上,支道林超过殷浩,可是在滔滔不绝的辩才方面,恐怕殷浩的口才会制服支道林。”
【原文】
68.庾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①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但恐狐狸貒貉啖尽。”
【注释】
①曹蜍:曹茂之,字永世,小名曹蜍,东晋彭城人。官至尚书郎。李志:字温祖,东晋江夏钟武人。官至员外常侍、南康相。
【翻译】
庾龢说:“廉颇和蔺相如虽然已经死去上千年,他们的精神品质依然留有生气。而曹蜍、李志虽然活着;却颓唐倦怠如同黄泉死人。要是人人像他们那样,就要退回到结绳而治的上古去了,那样恐怕都会被狐狸貒貉之类的野兽吃了。”
【点评】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去。这里曹和李明显是反面例子,是这章难得的完全贬低。
【原文】
69.卫君长是萧祖周妇兄,谢公问孙僧奴①:“君家道卫君长云何?”孙曰:“云是世业人。”谢曰:“殊不尔,卫自是理义人。”于是以比殷洪远。
【注释】
①孙僧奴:孙腾,字僧奴,西晋官员,孙楚曾孙,孙统之子。
【翻译】
卫永是萧轮的大舅子,一次谢安问孙腾:“你倒是说说卫永这个人怎么样?”孙腾说:“听说是个无法摆脱俗世的人。”谢安说:“完全不是这样,卫永是个探索义理的人。”当时人们把卫永和殷融并列。
【原文】
70.王子敬问谢公:“林公何如庾公?”谢殊不受,答曰:“先辈初无论,庾公自足没林公。”
【翻译】
王献之问谢安:“支道林和庾亮相比,如何?”谢安很不乐意,回答:“前辈从来没这么比较过,庾亮自然胜过支道林。”
【点评】
所以说老这么比来比去,你们不烦,当事人也烦啊。
【原文】
71.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谢公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
【翻译】
谢遏等人一起谈论“竹林七贤”的优劣,谢安说:“前人从来不褒贬七贤。”
【点评】
“竹林七贤”在当时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啊,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评价他们好坏的资格。毕竟“竹林七贤”是首开“魏晋风度”的前辈。
【原文】
72.有人以王中郎比车骑,车骑闻之曰:“伊窟窟①成就。”
【注释】
①窟窟:应为“掘掘(kū)”,勤奋的样子。
【翻译】
有人把王坦之和谢玄并列,谢玄听说这事就说:“他也算是努力出人头地了呢。”
【点评】
就是说不屑跟王坦之比。
【原文】
73.谢太傅谓王孝伯:“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
【翻译】
谢安对王恭说:“刘惔也是很有自知之明,可是他不会说自己胜过王濛。”
【点评】
王长史就是王濛,是王恭的爷爷。这段话没头没尾的,不知道是什么背景。
【原文】
74.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①。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子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注释】
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子重指王羲之第六子王操之(生卒年不详),他擅长写草隶。子敬是王献之的字。子敬最小。
【翻译】
王徽之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王徽之和王操之谈论了一些日常琐事,王献之则只寒暄了几句。三人离开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哪个更好一些?”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周易》上说‘好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所以我这么推断。”
【点评】
子敬就是王献之,是和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的小圣。几个兄弟里面也是他的名声最高。
【原文】
75.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翻译】
谢安问王献之:“你的书法和令尊相比,如何?”王献之回答:“我们的书法本来就不同。”谢安说:“外面的人不这么认为。”王献之说:“外面的人哪里懂!”
【原文】
76.王孝伯问谢太傅:“林公何如长史?”太傅曰:“长史韶兴。”问:“何如刘尹?”谢曰:“噫,刘尹秀。”王曰:“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谢云:“身①意正尔也。”
【注释】
①身:我,第一人的代称。
【翻译】
王恭问谢安:“支道林和王濛相比,如何?”谢安说:“王濛的清谈温润而富有趣味。”王恭又问:“和刘惔相比,如何?”谢安说:“唉,刘惔太优秀了。”王恭说:“如您所说,两个人他都比不上吗?”谢安说:“我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77.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①。”
【注释】
①王、刘之标:王濛、刘惔的风度。
【翻译】
有人问谢安:“王献之到底是和哪一位前辈相当?”谢安说:“从近处说,王献之集中了王濛、刘惔二人的风度。”
【原文】
78.谢公语孝伯:“君祖①比刘尹,故为得逮。”孝伯云:“刘尹非不能逮,直不逮。”
【注释】
①君祖:指王濛。
【翻译】
谢安对王恭说:“您的祖父和刘惔齐名,自然是不逊色的。”王恭说:“刘惔那样的人并不是难以超越的,只是祖父并不想去争强好胜。”
【点评】
王濛和刘惔当时齐名,两人关系也不错,所以孙子王恭说自己的爷爷也不会去特意比较。
【原文】
79.袁彦伯为吏部郎,子敬与郗嘉宾书曰:“彦伯已入,殊有兴往之气。故知捶挞①自难为人,冀小却,当复差耳。”
【注释】
①捶挞:笞刑。东汉开始,做郎官的一旦犯错就要接受笞刑,以荆条或小竹板击打臀部、腿部或背部。
【翻译】
袁宏担任了吏部郎,王献之写信给郗超说:“袁宏已经入朝,之后的生活特别压抑人的志气。我本知道受了杖刑自然会难做人,所以希望他能退一步,这样反而会好。”
【原文】
80.王子猷、子敬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①,子敬赏“井丹②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③。”
【注释】
①《高士传》:书名。历史上有两个版本。一本是嵇康所著,已散佚。另一本是皇甫谧所著,共有三卷。人及赞:指书中所写的人物传记及附在文后的赞语。赞语一般采用韵文形式,对传主加以点评、颂扬。
②井丹:字大春,东汉扶风郡(今属陕西)人。博学高论,性格高洁。
③长卿:指司马相如,西汉成都人,辞赋名家,与卓文君相恋私奔,在成都卖酒为生,后为一代文宗。慢世:不拘礼法,不拘世俗。
【翻译】
王徽之、王献之兄弟一起欣赏《高士传》一书所记的人物和书中的赞语,王献之欣赏井丹的高洁,王徽之说:“不如长卿玩世不恭。”
【原文】
81.有人问袁侍中①曰:“殷仲堪何如韩康伯?”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复未辨,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殷不及韩。”故殷作诔云:“荆门昼掩,闲庭晏然。”
【注释】
①袁侍中:袁恪之(生卒年不详),字元祖,曾任黄门侍郎、侍中。
【翻译】
有人问袁恪之:“殷仲堪和韩伯相比,如何?”袁恪之回答:“两人在义理上的成就,优劣难分上下,不过在门庭萧索清寂,明显保留着名士的风流上,殷仲堪不如韩伯。”因此殷仲堪在给韩伯的诔文上写道:“柴门白天闭掩,门庭清净安然。”
【原文】
82.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①清悟,嘉宾故自上。”
【注释】
①钞撮:抄袭,聚拢。
【翻译】
王献之问谢安:“郗超和庾龢相比,如何?”谢安回答:“庾龢的清谈实在是集合了他人的感悟,郗超原本就出类拔萃。”
【原文】
83.王珣疾,临困,问王武冈①曰:“世论以我家领军比谁?”武冈曰:“世以比王北中郎。”东亭转卧向壁,叹曰:“人固不可以无年!”
【注释】
①王武冈:王谧(360—407),字稚远,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大臣,丞相王导之孙,吴国内史王劭之子,袭爵武冈侯。
【翻译】
王珣病重,临死的时候,问堂弟武冈侯王谧说:“舆论界最终把我家领军(王洽)和谁并列?”王谧说:“世人把他和王坦之并列。”王珣翻身面向墙壁,叹气说:“人还是要活得够长啊!”
【点评】
王珣的父亲王洽是王导的儿子,年轻的时候才能、名声都超过王坦之,不过死得早,所以王珣有此感慨。
【原文】
84.王孝伯道谢公“浓至”。又曰:“长史虚,刘尹秀,谢公融。”
【翻译】
王恭评价谢安“浓厚深沉”。又说:“长史(王濛)谦虚宽和,刘尹(刘惔)才智出众,谢公(谢安)和乐通达。”
【原文】
85.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谢曰:“右军胜林公。林公在司州前,亦贵彻①。”
【注释】
①王孝伯指的是王恭,林公是指支道林,右军是指王羲之,司州是指王胡之。
【翻译】
王恭问谢安:“林公和右军王羲之相比,如何?”谢安说:“王羲之胜过林公。可是林公比起王胡之,还是尊贵而通达的。”
【原文】
86.桓玄为太傅,大会,朝臣毕集。坐裁竟,问王桢之①曰:“我何如卿第七叔?”于是宾客为之咽气。王徐徐答曰:“王叔是一时之标,公子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注释】
①王桢之:字公干,东晋末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之孙,王徽之之子。
【翻译】
桓玄任太傅的时候,大会宾客,朝中大臣全都来了。众人才入座,桓玄就问王桢之:“我和你七叔相比,如何?”当时在座的宾客都为王桢之紧张得不敢喘气。王桢之从容回答:“王叔只是一代人的楷模,您却是千古英才。”满座的人听了都很高兴。
【点评】
王桢之死去的七叔,就是王献之。桓玄权势在身,这么问是让人很难回答的。王桢之的回答很圆融,不过还是有拍马屁的嫌疑。
【原文】
87.桓玄问刘太常①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贤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
【注释】
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羲之的女儿、王献之的姐妹。
【翻译】
桓玄问太常刘瑾说:“我和谢安相比,如何?”刘瑾回答:“您高明,太傅深厚。”桓玄又问:“比起贤舅王献之来又如何?”刘瑾回答:“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
【原文】
88.旧以桓谦比殷仲文①。桓玄时,仲文入,桓于庭中望见之,谓同坐曰:“我家中军,那得及此也!”
【注释】
①殷仲文:桓玄的姐夫。桓谦(?—410):字敬祖,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车骑将军桓冲次子,封宜阳县侯,历官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尚书令、散骑常侍等。
【翻译】
过去总是把桓谦和殷仲文并列。桓玄执政时,殷仲文入朝,桓玄在厅堂上望见他,对同座的人说:“我家的桓谦哪里赶得上此人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