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师遵名言警语选录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大雅·抑》)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尚书》)
圣人……行不言之教。(《老子》第2章)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27章)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老子》第27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荀子·修身》)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荀子·礼论》)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育说而不陵不犯,要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荀子·儒效》)
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荀子·儒效》)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
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荀子·修身》)
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仕》)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吕氏春秋·劝学》)
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吕氏春秋·劝学》)
疾学在于尊师,尊师则言信矣,道论矣。(《吕氏春秋·劝学》)
师尽智竭道以教。(《吕氏春秋·劝学》)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吕氏春秋·尊师》)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吕氏春秋·尊师》)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吕氏春秋·诬徒》)
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吕氏春秋·诬徒》)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
择师不可以不慎。(《礼记·学记》)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礼记·学记》)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礼记·学记》)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礼记·学记》)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礼记·学记》)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汉·贾谊《新书·大政下》)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环》)
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汉·扬雄《法言·学行》)
师者,人之模范也。(汉·扬雄《法言·学行》)
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汉·扬雄《法言·学行》)
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朋友自远方来。”朋友之道也;又曰﹕“回也,视予犹父。”父子之道也;以君臣之义教之,君臣之道也。(汉·班固《白虎通》卷四《辟雍》)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简练于学,成熟于师。(汉·王充《论衡·量知》)
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汉·徐干《中论·贵言》)
学无常师,惟德所在。(三国·魏·卞兰《赞述太子赋》)
教无常师,道在则是。(晋·潘岳《归田赋》)
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采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晋·葛洪《抱朴子·祛惑》)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卢诞传》)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刘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
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后汉书·孔僖传》)
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在。(隋·王通《中论·问易》)
风标才器,实足师范。(《魏书·彭城王传》)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北史·杨播传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唐·韩愈《师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基皆出乎此乎?(唐·韩愈《师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韩愈《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唐·韩愈《师说》)
圣人无常师。(唐·韩愈《师说》)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唐·柳宗元《师友箴》)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唐·柳宗元《师友箴》)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唐·李贽《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
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唐·吕岩《答僧见》)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宋·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宋·张载《张子全书·语录抄》)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论十事札子》)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宋·陆佃《省试策问》)
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臣。(宋·王安石《请杜醇先生人县学书》)
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
好之而欲学者无其师,知之而欲传者无其徒,可不悲哉!(宋·苏轼《书鲜于子骏楚词后》)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宋·胡瑗《松滋县学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论》)
宽而不畏,严而见爱。(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宋·朱熹《四书集注》)
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不美而改之。(宋·陆九渊《学说》)
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宋·陆九渊《学说》)
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宋·陆九渊《象山全集·语录》)
猎者,必之山林;渔者,必之江湖;而学者,必游于贤人君子之域。(明·高启《审游赠陆彦远》)
师者,所以觉人之暗,正人之邪,而后学所取法焉者也。(明·薛瑄《赠司训王秉节之任序》)
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定以德行学问为主。(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
必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明·庄元臣《步苴子·内篇》)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做个好人。(明·姚舜牧《药言》)
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明·王守仁《严师箴》)
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明·王艮《心斋语录》)
余谓师友原是一样,有两样耶?但世人不知友之即师,乃以四拜受业者谓之师;又不知师之即友,徒以结交亲密者谓之友。(明·李贽《焚书·为黄安二上人三首》)
纵然有志也蹉跎,欠明师指点。(明·冯梦龙《海浮山堂词稿·醉太平》)
神不在乎大小,灵者为尊;人不在乎大小,达者为尊。(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清·黄宗羲《续师说》)
欲正天下之人心,须慎天下之师受。(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三十二)
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孟子》)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清·王夫之《周易内传·蒙》)
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于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学者之事也。(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
智过其师,乃能如师。卑卑而守之,循循而效,虽声实并至,其去古人则已远矣。(清·魏禧《魏叔子文集·答孔正叔》卷七)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清·王卓《今世说》卷一)
学问难穷,故亲师取友。(清·汤斌《潜庵学案·志学会约》)
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点,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潜书·讲学》)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教也者,教人自知适当其可之准,非教之舍己而从我也。(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原学上》)
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清·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卷四)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检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清·张行简《塾中琐言·端品》)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清·李汝珍《镜花缘》)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清·魏源《默觚·治篇》)
身教亲于言教。(清·魏源《默觚·治篇》)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清·魏源《默觚·治篇》)
不论男女皆得为师,惟才德是视。(清·康有为《大同书》)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清·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清·梁启超《教授法》)
为学莫重于尊师。(清·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也。(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近代·孙中山《提倡女子教育》)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尚书》)
圣人……行不言之教。(《老子》第2章)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27章)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老子》第27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荀子·修身》)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荀子·礼论》)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育说而不陵不犯,要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荀子·儒效》)
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荀子·儒效》)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
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荀子·修身》)
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仕》)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吕氏春秋·劝学》)
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吕氏春秋·劝学》)
疾学在于尊师,尊师则言信矣,道论矣。(《吕氏春秋·劝学》)
师尽智竭道以教。(《吕氏春秋·劝学》)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吕氏春秋·尊师》)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吕氏春秋·尊师》)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吕氏春秋·诬徒》)
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吕氏春秋·诬徒》)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
择师不可以不慎。(《礼记·学记》)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礼记·学记》)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礼记·学记》)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礼记·学记》)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礼记·学记》)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汉·贾谊《新书·大政下》)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环》)
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汉·扬雄《法言·学行》)
师者,人之模范也。(汉·扬雄《法言·学行》)
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汉·扬雄《法言·学行》)
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朋友自远方来。”朋友之道也;又曰﹕“回也,视予犹父。”父子之道也;以君臣之义教之,君臣之道也。(汉·班固《白虎通》卷四《辟雍》)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简练于学,成熟于师。(汉·王充《论衡·量知》)
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汉·徐干《中论·贵言》)
学无常师,惟德所在。(三国·魏·卞兰《赞述太子赋》)
教无常师,道在则是。(晋·潘岳《归田赋》)
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采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晋·葛洪《抱朴子·祛惑》)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卢诞传》)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刘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
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后汉书·孔僖传》)
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在。(隋·王通《中论·问易》)
风标才器,实足师范。(《魏书·彭城王传》)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北史·杨播传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唐·韩愈《师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基皆出乎此乎?(唐·韩愈《师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韩愈《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唐·韩愈《师说》)
圣人无常师。(唐·韩愈《师说》)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唐·柳宗元《师友箴》)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唐·柳宗元《师友箴》)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唐·李贽《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
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唐·吕岩《答僧见》)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宋·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宋·张载《张子全书·语录抄》)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论十事札子》)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宋·陆佃《省试策问》)
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臣。(宋·王安石《请杜醇先生人县学书》)
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
好之而欲学者无其师,知之而欲传者无其徒,可不悲哉!(宋·苏轼《书鲜于子骏楚词后》)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宋·胡瑗《松滋县学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论》)
宽而不畏,严而见爱。(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宋·朱熹《四书集注》)
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不美而改之。(宋·陆九渊《学说》)
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宋·陆九渊《学说》)
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宋·陆九渊《象山全集·语录》)
猎者,必之山林;渔者,必之江湖;而学者,必游于贤人君子之域。(明·高启《审游赠陆彦远》)
师者,所以觉人之暗,正人之邪,而后学所取法焉者也。(明·薛瑄《赠司训王秉节之任序》)
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定以德行学问为主。(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
必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明·庄元臣《步苴子·内篇》)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做个好人。(明·姚舜牧《药言》)
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明·王守仁《严师箴》)
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明·王艮《心斋语录》)
余谓师友原是一样,有两样耶?但世人不知友之即师,乃以四拜受业者谓之师;又不知师之即友,徒以结交亲密者谓之友。(明·李贽《焚书·为黄安二上人三首》)
纵然有志也蹉跎,欠明师指点。(明·冯梦龙《海浮山堂词稿·醉太平》)
神不在乎大小,灵者为尊;人不在乎大小,达者为尊。(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清·黄宗羲《续师说》)
欲正天下之人心,须慎天下之师受。(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三十二)
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孟子》)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清·王夫之《周易内传·蒙》)
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于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学者之事也。(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
智过其师,乃能如师。卑卑而守之,循循而效,虽声实并至,其去古人则已远矣。(清·魏禧《魏叔子文集·答孔正叔》卷七)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清·王卓《今世说》卷一)
学问难穷,故亲师取友。(清·汤斌《潜庵学案·志学会约》)
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点,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潜书·讲学》)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教也者,教人自知适当其可之准,非教之舍己而从我也。(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原学上》)
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清·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卷四)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检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清·张行简《塾中琐言·端品》)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清·李汝珍《镜花缘》)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清·魏源《默觚·治篇》)
身教亲于言教。(清·魏源《默觚·治篇》)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清·魏源《默觚·治篇》)
不论男女皆得为师,惟才德是视。(清·康有为《大同书》)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清·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清·梁启超《教授法》)
为学莫重于尊师。(清·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也。(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近代·孙中山《提倡女子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大学》经典名句赏析名言18句
下一篇:光明使者—牛顿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