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诗文言文翻译_东坡诗文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图片源自网络)
1097年,62岁的苏轼被贬儋州。
苏辙在《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中记录了苏东坡被贬儋州的生活: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
东坡以衰老之躯,陷险恶之境,负难堪之辱,处蛮荒之地,居茅竹之屋,吃难咽之食……
章惇,这个曾经的好友、如今的政敌可真狠啊——他想要让这儋州生生地困死东坡!
然而,像东坡这样伟大的、超然的灵魂怎会轻易被困住呢?这个天生的乐天派用了极短的时间就通透、释然了,他在《在儋耳书》中写到:
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念此可为一笑。
被贬儋州,这个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屈辱与刑罚,就这样被东坡消解掉了。他很快就把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并以“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来调侃自己,尽显“苏乐天”的范儿。
套用东坡的一首词:试问儋州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图片源自网络)
心安下来的东坡又开始读诗了,偏好读陶渊明的诗歌。这种偏好或许在黄州时已经产生了:垦荒东坡,躬耕陇亩,在最最贫瘠的土地上,东坡领略了人生更高级的况味,也深深地读懂得了陶渊明。
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如今,在儋州的这片土地上,这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文学家更是把自己变成了陶渊明的铁杆粉丝。东坡写信给弟弟苏辙: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东坡毫不掩饰对对陶渊明诗歌的情有独钟。他把陶渊明的诗歌置于历代大诗人之上,直言李白、杜甫也不及渊明也。
诗词唱和,世所常见,然追和古人,盖始自东坡。在儋州期间,东坡追和陶渊明之诗,“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并“集而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因而一本《子瞻和陶渊明诗集》横空出世。
东坡更是深情表白陶渊明:“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翻译成现代文,即是:我深深地为你折服,我要以您为师,向您学习,哪怕学得万分之一也好。
爱其诗,和其韵,服其节,师其人,六十多岁的东坡越过六百多年的时光,把自己变成了陶渊明的迷弟。这种狂热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
(图片源自网络)
东坡这样狂热地追星,让他最好的朋友黄庭坚也有点嫉妒了。不过,他爱东坡,也爱渊明,因此,他在《跋子瞻和陶诗》中这样赞美这两人: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东坡距离渊明,遥隔数百年的光阴。然而,同样的风骨气韵,同样的超逸出尘,让东坡深深地懂得这位魏晋高士。因为懂得,所以追慕!因为懂得,所以深爱!
老来无所好,惟好渊明诗。在偏远的儋州,在人生的黄昏,陶渊明的诗歌像是天边淡淡的云霞,给了东坡以最美的风景,最暖的慰藉!
(图片源自网络)
注:今日读《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有感而作。
附原文: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